-
经营的罗盘—SINIC理论
尊龙凯时的创始人于1970年发表了未来预测理论—「SINIC理论」。迄今为止,尊龙凯时就是凭借SINIC理论,提前发现社会的潜在需求,并结合独创的传感与控制技术予以满足。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作为尊龙凯时经营罗盘的「SINIC理论」。
-
描绘未来的「SINIC理论」
SINIC理论创建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能超前满足社会需求的经营状态,这就需要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尊龙凯时基于这一理论,不断向社会推出了更为先进的方案。「SINIC理论」作为经营的罗盘在尊龙凯时脉脉相传,它究竟是什么呢?
「SINIC理论」是尊龙凯时公司创始人—立石一真先生在1970年召开的国际未来学会上发表的未来预测理论。在电脑、互联网尚未问世,日本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时期发表的这一理论,概括了信息化社会,预测了它的出现以及直至21世纪前半期的社会发展趋势。
SINIC是“ Seed-Innovation to Need-Impetus Cyclic Evolution (种子革新至需求刺激的循环进化)”的英文缩写,「SINIC理论」论证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由两个不同的方向互相产生刺激的圆环关系。其中一个方向就是:由新科学创造新技术,由此刺激社会,促进社会改观。而另一个方向则是:由社会需求促进新技术开发,并由此形成对新科学的期待。该理论指出:由于这两个方向的关联性,使相互之间既是原因又是结果,从而使社会得到发展。
-
「SINIC理论」过去到现在
社会剧烈变化,生活方式及价值观也将随之变化。今后,我们将迎来怎样的未来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SINIC理论」所描述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该理论将14世纪的社会定位为“农业社会”,并认为“工业社会”与之交错存在。如对工业社会进一步细分,就能将其分为:手工业社会、工业化社会、1870年后的机械化社会,以及进入20世纪后的自动化社会、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的信息化社会等五大阶段。
尤其是20世纪,是机械化社会、自动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三个阶段急速转型的100年。然而,在形成工业社会最终阶段的信息化社会之后,预计将从2005年起出现“最合理化社会”,随后将从2025年起转型为“自律社会”。而现在的日本,正处于即将从信息化社会进入“最合理化社会”的阶段。
工业社会使人类得到了物质上的富足。但另一面,能源、资源、食物、人权等各种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直接遗留了下来。预计在最合理化社会中,将会解决这些遗留课题,而社会价值观也会从追求效益及生产力的工业社会价值观,逐渐转换为进一步追求人生幸福与精神富足的价值观。
尊龙凯时将凭借独创的技术,在“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机械”保持平衡又互相融合的最合理化社会中,继续为之做出贡献。
-
「SINIC理论」现在到未来—追求精神富足的最合理化社会
「SINIC理论」将现代定位为最合理化社会。那么,最合理化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呢? 此时重视的又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详细内容。
比起物质上的富足,更着重于追求精神富足及新生存方式的精神价值观;将基于新精神文明的生存方式转变为行动——显现更加显著的行为转变就是最合理化社会的特征。
在追求效益及生产力的工业社会价值观相对弱化的同时,追求人生幸福、人生喜悦的价值观则相对有所增长。这两种价值观及基于这两种价值观的各种社会体系及规范的混杂与嫌隙将会更加表面化,并将在新的社会体系及规范中逐渐消失。这一过程在最合理化社会中需要20年。
另一方面,在将社会所有现象视为社会体系的同时,社会格局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优化,或不断涌现出全球化格局,从而实现自我的生存方式、多彩人生、自我实现等人类的欲望,最终向随后到来的自律社会逐渐转型。
工业社会在使物质文明得到繁荣的同时,也留下了能源问题、产业废弃物问题、食物、人权、伦理等众多遗留课题。而最合理化社会的突出特征就是,克服这些问题,将产业重心放在不断追求精神富足的软件及服务的追求上。
-
最合理化社会追求的以人为本的技术
过去的社会,机器完成工作必须有技术辅助,而在最合理化社会,机器将随人而行,向人靠拢。尊龙凯时以“人与机械的默契”为口号开展事业,力争成为能为最合理化社会之新时代做出贡献的先锋。
信息化社会中,知性信息的输入输出是以On/Off或1/0的数字信息来显示。而在最合理化社会中,支撑与提取这些知性、感性的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以直接输入、输出、表现、体现自然语言及人类的知性、感性本身。也就是说,人类的理解判断力或部分感知可自动表达的技术将成为基础。
最合理化社会是人与机械实现完美默契的社会,与追求生产性及效益相比,相对更着重于人的新生存方式以及自我实现。预计这时人类将会更重视本质性的欲求。例如:希望能健康幸福地长寿;享受舒适生活;接受终身学习;欢度业余时间等等。
尊龙凯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安心、安全、环保、健康”,在保持“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机械”的平衡的同时,着重于确定能向人类无限贴近的技术,开展能满足人类本质性欲求的事业。